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平度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平度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平度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全面增强我市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生态治理保护能力,编制本规划。规划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现代水网建设的主要依据。规划范围为平度市全域,现状水平年为2021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展望到205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论述、视察青岛的重要讲话以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构建高标准防洪减灾网、高水平供水保障网、高效完备城乡排水网、高质量河湖生态网、高效能智慧管理网、高品质水文化景观网为抓手,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谋划“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平度现代水网,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水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水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空间均衡,量水而行。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合理规划水网工程布局,科学论证工程可行方案,促进人口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坚持系统谋划,科学论证。坚持系统化、协同化、绿色化、智能化定位,统筹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等功能,加强各类工程协同调度和青岛市级水网的协同衔接。
坚持防控风险,保障安全。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现代水网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
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现代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相融合,提升现代水网工程科技和智慧化水平。
(三)规划目标
到2035年,防洪减灾网、供水保障网、城乡排水网全面建成,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水资源调配与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河湖生态网、智慧水务网、水文化景观网基本建成,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水网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美产业有效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规划定位
本规划是平度市现代水网体系构建的战略性、指导性顶层设计和前瞻性、系统性总体部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治水新思路的规划,是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的平度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通过水利高质量发展带动平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规划,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性、系统创新性、战略操作性。
(五)战略路径
在规划思路上,坚持“四水同治、五水统筹、水美产业、水活经济”。在总体战略上,按照“稳固基础设施、打造幸福河湖、共建滨水经济”的“三步走”路径,构建平度现代水网。
稳固基础设施。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完善防洪体系、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利为重点,夯实平度水网的工程基础。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底,通过水工程协同综合,水信息实时集成,初步形成工程和智能管理交相呼应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打造幸福河湖。在稳固水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幸福生态廊道建设、水文化水景观体系提升,打造美丽幸福河湖,增强水网的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
共建滨水经济。与水网建设同步推动,通过“两山”转化和“双碳”战略的实施,依托水美产业、水活经济,带动平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六)规划布局
衔接国家水网、山东水网、青岛水网,结合平度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打造防洪排涝防潮、城乡供水、城乡排水、水生态保护治理、智慧水务管理、水文化景观体系,构建“三干四脉、四水四河、一库多点”的平度现代水网总体布局。
三干四脉。依托引黄济青、黄水东调、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等三条输水通道,将引江水、引黄水从西向东、从北往南输送,与大沽河、小沽河、北胶莱河、泽河等4条本地河流水源统筹调配,从根本上缓解全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四水四河。“四水四河”骨干河道,构成四水绕平度、四水穿城过的全市防洪排涝主动脉。“四水”指平度外围的大沽河、小沽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四河”指平度主城区的泽河、秦皇河、现河和白沙河。
一库多点。以大型水库尹府水库为枢纽,通过全市7座以存蓄本地水源为主的大中型水库、净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增源挖潜扩能,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
二、高标准防洪减灾网
(一)基本要求
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遵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防用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河流防洪体系建设、涝区排涝体系建设以及洪涝风险防控为手段,适度提升防洪排涝标准,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打造高标准防洪减灾网。
(二)防洪排涝标准
1.防洪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针对不同地段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及人口规模,平度市新河化工园片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他区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排涝标准:城市排涝。中心城区内涝防治重现期为20年;其他区域内涝防治重现期为10年;新河化工园片区内涝防治重现期为50年;其他区域内涝防治重现期为10年。农田排涝。根据涝区耕地面积和作物种类设防。面积大于50万亩时,经济作物区设计暴雨重现期为20年,旱作区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0年;面积小于50万亩时,经济作物区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0年,旱作区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年。
(三)河流防洪体系建设
1.主要河道防洪体系建设。以河道堤防达标、提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实施小沽河、黄同河、猪洞河、落药河、南胶莱河、北胶莱河、泽河、龙王河、现河(上)、现河(下)、淄阳河、双山河(上)、白沙河(上)、白沙河(下)等14条重点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总长度454.65公里,提高流域骨干河道泄洪能力。开展山洪灾害综合防治,对山洪灾害防治区进行工程治理,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2.其他河流防洪体系建设。遵循“蓄泄结合、以泄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堤防护岸加固、河道清淤清障、生态护岸等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河流防洪减灾能力。规划将秦皇河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治理长度约2公里。
3.增强设施防洪能力。及时开展水库、闸(坝)等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建立病险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机制。规划实施水库维修加固工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确保安全运行。
(四)排涝体系建设
加强城市排涝体系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道路建设,采取管网适当提标、低洼地区局部强排等措施,提升排涝能力。实施河道防洪排涝工程,不断完善河道骨干排涝体系,规划排涝标准5—10年一遇。
(五)洪涝风险防控
针对洪涝灾害的薄弱环节,开展河道防洪能力、重点水库现状防洪能力评价与风险排查。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构建大沽河、北胶莱河等流域洪涝风险指挥防控系统,实现流域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形成水网洪涝风险指挥防控体系。
三、高水平供水保障网
(一)基本要求
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客水调配能力,加强水源、供水主管网互联互通,强化非常规水利用,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恢复灌区灌溉体系,加强应急备用和战略储备水源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不断提升水资源空间均衡优化配置能力,全方位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立足水资源配置现状,结合水资源分布特点,统筹谋划城乡供水网络建设。
(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1.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水网建设要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建设节水高效水网工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量水而行,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和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健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强化取用水监管考核。
2.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持续开展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艺节水。到2035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行区域水循环梯级利用,力争到203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推进城市公共领域节水和城镇供水管网改造,203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持续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
3.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进一步推进再生水用于泽河及城区河道补水。规划实施平度崇杰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
(三)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
1.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充分衔接青岛水网总体格局,建设官路水库配套工程,加大客水调引量。以水资源采补平衡和水生态保护为前提,强化水资源开发刚性约束,科学适度加强本地水源挖潜,实现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规模均衡适度。逐步退还城镇生活、生产挤占的农业及生态水源。因地制宜加强再生水利用,预测到2035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3.14亿立方米,其中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客水、非常规水水源供水量分别为0.98亿立方米、1.43亿立方米、0.57亿立方米、0.16亿立方米。按照以水而定、优水优用、高水高用原则,制定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方案,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加大使用非常规水和外调水,优先确保生活用水安全,保证城镇用水需求。
2.提升水资源均衡配置能力。充分挖掘现有水库供水潜力,加强战略储备水源建设。加快构建配套衔接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提升农业灌溉供水保障水平。协同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打通城乡供水保障“最后一米”。
(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加强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水厂布局,依法依规引导集约化大水厂逐步替代分散小水厂。加快城乡供水水质提升改造,推进给水加压及调蓄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供水稳定性。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工程,降低管网漏失率。扩展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覆盖范围,整合现状分散的乡镇供水系统,在尊重供水单位意愿的前提下,引导一批小水厂及供水站备用或关停,构建分区集中供水、区域联通互济的农村供水保障格局,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标、服务均等,完成由农村饮水安全到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五)农业灌溉供水体系建设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灌溉体系建设,推进灌区灌溉体系恢复建设及现代化提升改造,实施小型灌溉水源及灌排设施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水网,稳固粮食产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灌区灌溉体系恢复建设及现代化提升改造。根据灌区基础条件现状,分批次实施灌区灌溉体系恢复建设及现代化提升改造工程。2035年前对尹府灌区、大泽山水库灌区开展现代化改造。2035年后根据农业灌溉需求,逐步推进其他中型灌区灌溉体系恢复建设及现代化提升改造。
2.小型灌溉水源及灌排设施建设。结合小型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全市耕地范围内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新建、改造水窖、塘坝、引水堰(闸)、机井及大口井、平塘、湾塘等常规小型水源,配套更新改造、新建小型灌排泵站。建设抗旱应急水井,提升灌溉供水能力。
(六)应急备用与战略水源体系建设
以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为核心,完善水源互联互通、联网联调、互为备用体系建设,加强中小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有效应对特大干旱、水污染事件等安全风险。
四、高效完备城乡排水网
(一)基本要求
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系统谋划雨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优化、污水调配体系建设、污泥处理处置和农村污水治理方案,实现雨水系统排放能力大幅提高,城镇污水得到安全高效处理,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韧性有效提升。
(二)城市污水排水规划方案
1.优化雨污及排水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及雨污分流体系建设,建设雨水管网20公里。进一步优化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污水管网20公里。
2.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规划实施平度崇杰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东部污水处理厂工程、南村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新河污水处理厂工程。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结合村庄生活方式、地形地貌、排水方式及去向等,因村制宜选择市政纳管和村级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等模式,从源头控制污染扩散,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纳入村镇规划通盘谋划,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实施计划,落实“一镇一策、一村一策”,统筹全市农村地区污水治理工作,有效防治农村水环境污染。力争到2035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五、高质量河湖生态网
(一)基本要求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最终目标,以水流流态、水体质量、自然河湖形态、水循环条件为重要抓手,围绕“一屏两带、多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统筹实施河湖生态、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等,让水动起来、让水美起来,为水活经济、水美产业打好生态基础,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一屏保育:构筑以大泽山山脉为主的山体生态保障,保护核心生态源头,统筹推进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多样性保护等,全面提升生态功能;
两带共治:加强大、小沽河及南、北胶莱河的生态保育和区域联防共治,保障迁徙廊道保护、雨洪调蓄、水质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发挥;
多廊互通:推动现河(上)、围山河、小清河等河流生态廊道建设;
多点镶嵌:保护尹府水库、黄山水库、黄同水库、双山水库、淄阳水库、大泽山水库等多个水源地生态斑块。
(二)水生态空间管控
1.涉水生态空间划定与功能管控。管控对象包括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7座大中型水库以及流量1m3/s以上的人工渠道等。涉水生态空间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进一步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禁止开发区制定项目准入正面清单,限制开发区制定项目准入负面清单。
2.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预留空间。紧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协调规划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的关系,预留规划重大工程用地空间。
3.涉水生态空间与其他空间协调。强化涉水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衔接管理,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对已划入涉水生态空间核心保护区的永久基本农田,要逐步有序退出;已划入涉水生态空间一般控制区的,根据对生态功能造成的影响,综合制定退出策略。
(三)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1.提升生态系统涵水能力。维护大泽山等重要山体以及尹府水库等水源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巩固国土绿化行动,对部分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抚育,对城区山头和大泽山山系等重点生态林区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实施城区绿化,加强裸露土地整治,实现裸露土地植被全覆盖。
2.加强水土流失防治。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或者采取林草补植、封育、封禁等措施,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
3.强化水土保持综合监管。以水土流失防治率为目标,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继续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及信息化应用。
(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不断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目前,平度市农村集中式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7个,包括水库9个、河流类3个、地下水源地类5个。
2.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加强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设施维修养护工程。
3.水源地监管措施。做好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掌握水源地及周边保护区范围内风险源现状及变化情况,完善水源地保护协调联动机制,推进联合执法监督,形成常态化动态管理机制。
(五)河湖生态廊道建设
加强岸线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缓冲带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助力宜居水美乡村建设。以现河(上)、围山河、小清河等为重点,规划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3项。
(六)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
以生态廊道水系和城镇内河道为重点,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
(七)河湖生态流量保障
以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严格生态流量管理,强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完善生态流量泄放与监控设施,促进河湖水生态环境改善。以大沽河为重点,兼顾生活生产、水美乡村等需求,优先确定生态水量保障目标和保障方案。
大沽河南村断面近期(2030年前)生态水量保障目标为475万立方米,其中7月为120万立方米、8月为207万立方米、9月为67万立方米、枯水期为81万立方米;远期保障目标为950万立方米,其中7月为240万立方米、8月为414万立方米、9月为134万立方米、枯水期为162万立方米。
(八)水美乡村建设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自然水系为基底,着力恢复农村河道功能,建设具有特色的水美乡村。以猪洞河、双山河、淄阳河、祝沟河、黄同河等为重点,规划实施水美乡村建设,改善周围环境,带动产业发展。
(九)地下水保护与治理
对地下水位降落较大区域实施地下水涵养,统筹调配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回补地下水。对北胶莱河下游海水入侵地区,研究采取综合措施遏制海水入侵扩张。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及监测设备布设,在主要地下水漏斗区及海水入侵区布设专用的监测站点,及时掌握地下水漏斗区及海水入侵区的动态变化。
六、高效能智慧管理网
(一)基本要求
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基本原则,以安全、实用为总体建设导向,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智能应用体系建设,依托青岛市级以上智慧水网建设,构建平度智慧水网格局。
(二)信息基础感知设施建设
1.水务感知网建设。按照“已建完善、拓展升级、全面感知”原则,基于“天—空—地”一体化感知模式,规划遥感影像覆盖平度全域,无人机智能巡检重要水域及工程,最终实现平度自然水系、涉水工程、涉水事务相关信息实时监测、多维互联的智能感知。
2.水务信息网建设。按照“资源共享、多维调度、安全可靠”的建设原则,基于平度市现有信息网,以水务信息网建设、水务云节点建设、会商调度指挥中心建设、网络安全体系提升建设为四大抓手,拓宽网络互联互通范围,优化网络传输结构,提升网络后备应急能力,增强云资源的动态调配,加强网络安全能力建设,为水务信息业务发展提供支撑。
3.物联管护平台建设。依托水务感知网、水务信息网建设成果,在线集成接入前端物联感知设备,搭建具备数据智能传输、终端健康预警功能的物联管护平台,实现对水务管理相关物联终端健康、数据采集推送状态的智能管控。
(三)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依托平度、青岛及以上数据网络建设,完善水务数据资源建设。
1.数据底板建设。围绕业务应用场景数据支撑需求,按照“标准化、统一化、共享化”构建原则,集成水务基础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外部门共享数据,运用数据引擎实现数据动态治理,构建一个平度市数据底板,并提供数据归集、治理、共享标准。
2.模型平台建设。围绕业务应用场景模型支撑需求,通过水务专业模型组件库、智能模型库、可视化模型库建设,运用模拟仿真引擎实现模型调用配置,构建一个平度市模型平台。
3.知识平台建设。运用水务知识引擎实现水利知识关联,构建一个平度市知识平台,并提供统一的知识共享服务平台。
4.水务数据大脑建设。依托数据底板、模型平台、知识平台建设成果,找准“数据资产化、服务价值化、管控可视化”三个着力点,强化信息与服务监控能力,建设资源丰富、服务专业、共享高效、管控可视的水务数据大脑。
(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1.七大业务应用建设。根据我市水务管理业务职能和管理需求,对应建设水灾害防御应用体系、水资源保障应用体系、水环境治理应用体系、水生态保护应用体系、水工程监管应用体系、水事务协同应用体系、水公众服务应用体系等。
2.一张数字水图建设。基于平度水旱灾害防御一张图建设成果,集成多种比例尺矢量和数字高程电子地图、多时相高分遥感影像、三维倾斜摄影数据、各类水利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深度运用BIM、3D、VR等仿真映射技术,迭代升级成一张平度市数字水图。
3.一个水务综合门户建设。为便利水务事务统筹管理,建设一个阳光水务综合门户,集成平度市所有涉水业务应用系统,发布涉水业务动态资讯,在线维护系统管理后台,实现“系统统一登录、资讯统一发布、后台统一维护、办公统一通知”。
(五)智慧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逐步建成、持续见效的总体原则,完善优化管理制度,创新拓展建设机制。根据智慧水务的总体架构和技术特点,建立平度智慧水务项目运营体系,真正落实“重建重管”要求,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果运维和持续服务能力。根据智慧水网建设需要,制定人才政策,建立智慧水务专业技术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形式与资源,培养形成与智慧水利实施进程相适应的技术人才队伍。
(六)现代水管理体系
1.做好水法宣传工作。创新普法宣传形式,重点做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国家宪法日等宣传活动。强化水务法治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水法治意识和水法治观念,为水务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提升水行业监管能力。强化水资源监管,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旱灾害预防,提升水旱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做好洪水演进预演和洪水预案,提高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能力。强化河流湖库监管,落实河湖水域空间管控制度,严格河湖开发利用活动监管,完善重要河流生态水量保障举措。加强水务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健全水务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水务工程安全风险监测监控。
3.完善水网良性运行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定价机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推进水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并完善水网智慧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网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引进或搭建水网工程建设平台,形成水网工程投建管运一体化建管模式。加强水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人才,服务现代水网建设高质量发展。
七、高品质水文化景观网
(一)基本要求
坚持“水美、水富、水活”发展理念,依托“山、水、城、河、文”兼具的资源禀赋优势,以水系连通为基础,串联沿线各类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和重要的城市功能区,差异化营造特色主题,构建“一轴一带引领、多廊多点支撑”的水文化景观空间发展格局。
一轴一带:以大沽河生态廊道为主轴,打造河道景观生态带;
多廊多点:建设重要河流生态廊道,以水库、灌区等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多个特色景观节点。
(二)挖掘水文化、打造水景观
1.水文化挖掘。立足治水实践,挖掘平度优秀水文化遗产,以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全面提升水文化软实力,以水域资源(河道、水库、湖泊)、水生态资源(湿地)、水文化资源(红色治水文化精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利工程资源(堤防、堰坝水库大坝、水利灌溉工程)为载体,加强水文化传播,着力推进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大力推进水文化和产业结合。
2.水景观打造。构建水文旅“点、线、面”立体发展新格局。以水库、湿地、灌区、水土保持示范园等为载体,打造集自然观光、生态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水文化景观工程。以水库、河道为载体,规划实施尹府水库、黄同水库等8项“点型”水文化景观建设工程和现河(上)、围山河、猪洞河、泽河等生态文化景观提升工程。
(三)构建水农融合新业态
围绕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等特色产品,创建平度精品农业基地,因地制宜推进“一镇一品”,推进农产品精品化生产,建设“乡村旅游后备箱”,打造“绿色品质、世界共享”平度农产品品牌矩阵。
(四)打造水旅融合新路径
以五水统筹文化、田园采摘、休闲垂钓、医疗康养为主题,搭建水文化融合发展平台,打造平度水旅融合新高地。规划实施胶莱运河水利遗产文化展示馆,建设水利遗产科普研学基地,配套研学设施和主题景观。
(五)探索“两山”转化新模式
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打造“平度河流廊道银行”“平度生态产品银行”等各具特色的“两山银行”,建立生态产品管理、开发、运营平台,加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建“双碳”战略新路径,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八、投资匡算与实施安排
(一)投资匡算
规划匡算总投资1916419万元,其中防洪减灾580353万元,供水保障732738万元,城乡排水514000万元,水生态保护与修复31928万元,智慧水网25000万元,水文化景观32400万元。
(二)实施安排
1.2025年前,重点实施《平度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进一步深化相关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实施输配水工程、城乡供水水厂扩建及管网改造、污水水厂工程等。
2.2035年前,按照省级、青岛市级和我市水网建设布局,重点推进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和区域性水安全保障项目,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治理、供水等工程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条件具备的项目加快实施。
(三)资金筹措建议
青岛市级及以上资金优先安排重大项目、重点区域、重大战略、跨县级行政区相关项目。对于已有中央投资渠道的项目,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列入相关规划和方案,积极申请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分年度安排建设。一是对于防洪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智慧水务等工程,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事权,明确政府与市场以及各级政府投资分摊比例,争取中央、省、青岛市财政支持,整合涉水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务建设。二是对于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程,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多渠道增加投入。三是对于水文化景观工程等项目,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可能,拓宽资金来源,充分运用市场化、公司化融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和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
九、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效果
通过规划实施,全面构建与平度高质量发展要求相统一、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进程相匹配的平度现代水网,充分发挥水网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水生态治理保护能力和水务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环境影响评价
1.规划协调性分析。规划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十六字”治水思路。规划原则、布局、规模等与相关规划的总体要求相符合。规划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基本符合。
2.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规划总体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控要求,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减少城镇新增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河流及控制断面基本满足水质目标。规划实施后,有利于维持和提升全市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可提高全市水源涵养能力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护河流、水库健康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对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加强水资源优化调度与管理,制定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调度方案,确保主要河流及河口生态流量(水量)要求,逐步退还被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加强鱼类栖息地保护,恢复退化的水生态系统。加强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态廊道建设的衔接,提倡采用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加强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严格落实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制度。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编制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二)加快前期工作。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和“三先三后”要求,压茬推进各项目前期工作,深入做好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抓好项目环评、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等要件办理,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跟踪管理,积极落实建设条件。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重点工程,积极争取中央、省、青岛市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探索建立平度水务资源投融资发展平台,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加大对水网建设投入。探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移交—运营—移交(TOT)等方式盘活存量水利资产。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能力。
Copyright © 2017 青岛市平度市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7022784号-1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